自从周星驰在《唐伯虎点秋香》里把蟑螂叫做“小强”之后,“小强”逐渐成为蟑螂的代名词。蟑螂虽小,危害巨大。每年的7-9月是蟑螂生长繁殖的高峰期,而一只蟑螂身上可携带的细菌数量超过40多种,是传播疾病的祸首。防“小强”灭“小强”成了深受市民关注的一件事情,也是我市创建卫生城市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。
居民区易受蟑螂侵害
“啊……”一声尖叫之后,王小姐飞快地从衣柜旁跳回床上。原来,衣柜里有几只蟑螂在衣服上乱窜。
“我从小到大最害怕的就是那东西了。”也许有人觉得王小姐的反应太夸张,但说起蟑螂,王小姐仍然心有余悸。
自己不敢灭,就叫来合租的伙伴帮忙。于是,几个人顾不上吃饭,在家里翻箱倒柜找起了蟑螂。
“听说蟑螂彻底灭不了,难道要因此搬家?”王小姐犯了难。
“十几年了,还重新装修了一次,但还是没能摆脱蟑螂的困扰。”家住市区刺桐新村的陈女士说起蟑螂就无奈地摇头。
陈女士告诉记者,他们家居住在刺桐新村已经有十多年了,刚搬进来的那几年,基本上没发现蟑螂。然而好景不长,蟑螂就开始出现了。两年前,陈女士的家还重新装修了一次,但还是没有摆脱蟑螂的困扰。“晚上一打开厨房灯就看到菜板上、橱柜里,甚至碗盘里都有蟑螂出没。真是恶心死了,但就是没办法。”陈女士无奈地说。
其实,像王小姐和陈女士这样被蟑螂所困扰的市民并不在少数。
“的确,每到7-9月,蟑螂侵害就进入了一个高发期。最适宜蟑螂活动的温度是24℃-32℃,在这样的气温条件下,它就会四处乱窜,活动变得非常频繁,危害也将增强。”泉州市疾控中心消杀科科长曾玉辉表示。
调查显示,蟑螂出现最多的地方,位列前四位的分别是:餐饮店、农贸市场、宾馆、居民区。“蟑螂喜欢去温暖、潮湿,能提供伙食,能有缝隙藏匿的地方,餐饮、宾馆等行业正好满足了这些条件。”曾玉辉说。
蟑螂为什么叫“小强”
在国内,蟑螂除了有个学名叫“蜚蠊”,还有一个“雅名”叫“小强”。“小强”这个别名源于周星驰在1993年拍的电影《唐伯虎点秋香》,影片中,周星驰把一只被踩死的蟑螂戏称为“小强”。由于这部电影深入人心,因此“小强”之名也就从此传开。
“电影里蟑螂被叫成‘小强’,其实这么称呼也是有道理的,因为它在很多方面的确都很强。”市爱卫办一位工作人员诙谐地说起了蟑螂的“强”:
1.生存能力强。它在地球上已生存了2.5亿年,远比人类出现得要早。它几乎什么都吃,各种食品、垃圾、粪便、衣服、书籍、皮毛等,缺少食物时,甚至会蚕食同类。而且可以耐受零下20℃的低温,甚至1-2个月不吃不喝仍可存活。
2.保护能力强。会飞,能爬墙、善钻洞。昼伏夜出,触、嗅觉反应十分灵敏,遇到危险,马上溜之大吉,很难抓到;藏匿功夫强。带卵的雌蟑螂只需4.5毫米或两个硬币厚的地方就可躲藏;繁殖能力强,一对蟑螂一年可繁殖两万只,雌蟑螂一生交配一次,便可终生繁殖,甚至无性繁殖。
3.传播能力强。蟑螂全身都是细菌,它的恶习是边吃、边爬、边排泄,走一路拉一路,把细菌传播的到处都是。蟑螂携带的细菌数量已经超过了40多种,是传播疾病的主要祸首。
“小强”原来都是“外来客”
曾玉辉告诉记者,目前全世界蟑螂有3500多种,我国有其中的170多种,而泉州比较常见的蟑螂主要有三种:美洲大蠊、澳洲大蠊和德国小蠊。“全都是外来客,不过现在已经反客为主了。”
德国小蠊:
泉州蟑螂界的老大
德国小蠊很瘦小,只有普通蟑螂一半大,头上有两根黑色条纹,别看它个头小,却是泉州蟑螂界的老大。曾先生回忆说,1984年,泉州对全市蟑螂进行全面统计时,中心市区未发现有德国小蠊的踪影,倒是在一艘停靠在后渚码头的铁皮轮船上,德国小蠊才第一次出现在泉州人的眼前。此后短短的二十多年里,德国小蠊在泉州蟑螂界已“称王称霸”。
曾玉辉介绍说,德国小蠊在泉州之所以得以迅速繁殖的原因很多。首先,德国小蠊个体小,成虫才1厘米多。它的一卵夹有20-40枚卵。德国小蠊有自己的一套招数保全他们的后代,它们将卵夹随身携带,待卵夹里的卵发育成熟后,才将卵放置在他处孵化;另外,德国小蠊是目前世界上抗药性最大的三大害虫之一,市民平常在防治蟑螂时由于用药场所以及用药量没有把握好,使德国小蠊慢慢产生了抗药性,繁殖、生存能力也越来越强。它们通常躲在小缝隙,厨房与卫生间是他们喜爱的寄生场所。这些场所有足够的水分,温暖潮湿的环境。泉州属亚热带气候,长期可见此类蟑螂。